在品牌多元化竞争和消费者注意力日益分散的当下,IP授权与联名已成为品牌破圈、提升用户黏性的核心手段。企业应根据自身战略、预算与目标受众,灵活选择“授权”或“联名”模式,构建系统化IP运营与合作策略,实现品牌与产品的双向赋能。
一、 全球IP市场火热
近几年,全球IP授权市场规模持续攀升,从2018年的2,750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3,565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4.3%;中国市场更为活跃,2023年授权商品零售总额达137.7亿美元,同比增长7.9%,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。细分赛道层出不穷:娱乐动漫IP(漫威、迪士尼、皮克斯)依旧领跑,企业自有IP(可口可乐、宝马、乐高)扩展至美妆、潮玩、家居,体育赛事IP(FIFA、NBA)带来球迷经济红利,时尚艺术IP(Kaws、Banksy)以限量发售模式创造高溢价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NFT、数字藏品和元宇宙等新业态已开始与传统IP授权融合,形成虚实融合的全新商业路径。
消费者画像方面,Z世代与千禧一代对联名产品的购买意愿最高,75%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限量版IP产品支付溢价;家庭亲子市场对教育与陪伴属性强的IP图书、益智玩具及主题体验需求旺盛;而中老年及文化爱好者对故宫文创、敦煌艺术等传统文化IP的认同度不断提升。此外,可持续与社会责任型IP合作项目(如环保主题系列)正成为品牌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抓手。
从渠道看,线上直播带货、短视频种草、品牌小程序AR互动及线下主题快闪店、IP展览活动正成为驱动消费的主要场景,预计2025年IP直播带货GMV将突破500亿元人民币。品牌需对接多维渠道,构建“O2O+社交+内容”立体化矩阵,以最大化IP价值实现。
一、 可口可乐的案例
作为全球最具价值的消费品牌之一,可口可乐130余年品牌积淀带来无可比拟的IP价值。其授权体系包括:全球统一的品牌使用手册、LOGO及瓶型矢量库、标准色彩与视觉规范系统,以及涵盖广告文案、视频、音效、AR/VR素材在内的全媒介素材库。在审核流程上,可口可乐采用“创意提报→设计迭代→C-Level审定→样品确认→小范围试水→全面发布”的多阶段把控,确保每一次授权都符合品牌核心理念与全球形象。
可口可乐授权模式灵活多样:以零售大客户为主的版税模式、针对短期主题活动的一口价模式,以及与时尚、美妆、科技品牌的联名共创模式。以经典案例为例:
Nike x Coca-Cola:线上宣布后24小时内预售额突破100万美元,鞋款设计中融入可乐瓶身曲线纹理与限定“可乐红”鞋面,线下快闪店结合可乐品鉴互动,带来全流程沉浸式体验。
Adidas x Coca-Cola x Parley:环保主题联名,采用海洋塑料再生材料制鞋,联动Parley机构进行公益回收项目,IP合作超越品牌联名,上升为社会责任倡议。
MAC x Coca-Cola:推出可乐味唇膏与限量彩妆盘,通过拟物化香氛与鲜艳配色,实现了彩妆社群的口碑传播与美妆博主的二次创作。
可乐IP持续扩展至数字化领域:AR滤镜、动态社交贴纸、虚拟偶像CokeBot等创新尝试,使品牌在社交媒体、元宇宙平台与年轻受众保持高度互动。
二、 “授权”与“联名”的区别
授权(Licensing):版权方(Licensor)向被授权方(Licensee)授予IP使用权,签署正式合同,明确授权链、素材库使用规范、授权费与财务结算,产品发布需提供授权函等证明,其核心在于单向付费换取版权使用权
联名(Co-branding):双方品牌基于资源与利益互换,共同开发产品或营销,无需形成“授权商—被授权商”层级关系,而是通过对等协作、联合声明或共同版权,最大化发挥各自品牌价值。例如LV×Nike便是基于设计部协同与品牌部互选,缺少单向付费的授权合同结构
授权可覆盖高端至大众市场,被授权商可从LV、Nike等高端品牌拓展到Jack Jones、太平鸟等多层次渠道,满足不同价格段需求;联名则通常发生在品牌层级相当的企业间,双方需在品牌调性、受众匹配度、资源投入等方面达成高度一致,边界较为严格。授权项目由授权部门主导,需明确合同条款与付款;联名项目往往由品牌高层或联合品牌部决策,涉及多部门协作与资源共享,无固定授权流程。在商业利益分配上,授权方可获得稳定版税收入,被授权方承担市场风险;联名双方共享投资成本与运营风险,也共享品牌溢价与用户增长红利。
三、 IP运营在品牌营销中的应用
IP运营的核心,不仅在于将IP简单地授予合作方使用,更在于为IP“讲故事”,让其文化内涵与品牌或产品深度结合,触动消费者的情感与认同。以全球化视野为基础,优秀的IP运营团队会将日本、韩国、东南亚、北美、欧洲等地区的潮流动态及时引入国内市场,并结合本土消费者的价值诉求与审美偏好,打造符合目标人群的叙事框架。比如,街头艺术家凯斯·哈林(Kaws)的涂鸦精神与国潮服饰的结合,就不仅是图案的拼贴,更是在展览、快闪店以及深度联动活动中,还原了哈林作品背后的“人与城市”“虚与实”对话,让IP的文化内核在消费者心中生根发芽,形成难以复制的品牌记忆。
场景化营销是IP运营的又一重要手段。Netflix授权的爆米花和一次性纸杯周边,成功营造出“居家追剧”的沉浸式体验;麦当劳在情人节或春节期间引入哈林爱心图样、米菲兔年限量形象,不仅让产品在货架上更具辨识度,也通过节庆氛围强化了与消费者的情感共振。与此同时,渠道创新不断打破单一业态桎梏:腾讯地图×米菲的出行礼盒,Peter Rabbit×相机的联名套餐,既打开了IP跨界的新思路,也大幅提高了用户的触达率和二次传播的话题声量。
尽管IP授权与联名往往可以在短期内带来流量与销量提升,但不同类型的合作对最终业绩的影响并不总是一致。以瑞信(Credit Suisse)与热门游戏《黑神话》联名的限量周边为例,凭借IP热度,该系列商品一经上线便迅速脱销,充分证明了核心玩家群体对深度联动产品的极高购买意愿;反观五芳斋×迪士尼的粽子联名,尽管拥有强大的IP加持,但受制于粽子本身的季节性与品类限制,其话题热度难以持续转化为稳固的销量增长。因此,在评估IP合作效果时,企业需要超越单一的销售增量,更要综合考量话题度、品牌曝光、圈层渗透和复购率等多维度数据,才能对合作成效作出全面判断。
在选择产品与IP结合的具体策略时,务必遵循“属性匹配”与“受众驱动”两大原则。儿童牛奶产品搭载米菲形象、游戏外设选用《英雄联盟》主题,都是基于产品本身的功能与目标受众天然契合而做出的决策。创新玩法层面,Realme手机与可口可乐定制的开机动画、专属音效及限量礼盒,将科技产品与可乐品牌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;高端定制则可借助IP的稀缺价值,例如FILLET高尔夫选择迈凯伦超跑形象来吸引高净值客户,实现了IP与目标受众需求的精准对接。
四、 IP授权的合作模式
在具体的合作模式选择上,IP授权仍是市场上最主流的形式。合作方首先需与版权方签署授权合同,获得IP图库、使用指南等基础素材;随后支付授权费用,并在设计、生产、推广等全流程中接受IP方的素材审核和品牌把控;最后,双方需通过数据监测和市场反馈不断优化合作策略。联名模式则更偏向“项目制”运作:缺少固定的授权流程,但在项目立项之初就需要双方高层、品牌部及市场部共同参与,明确收益分配、资源投入和推广节点,以确保项目执行的高效与透明。
在启动任何IP合作前,企业首先要明确“我们要做什么”:是为了提升产品力、打开新圈层,还是为了营造社交话题与营销声浪?这一目标将直接决定后续的预算规模与合作深度。大规模品牌推广往往需要承担高额授权费与深度包装,而小型联名则可在有限营销预算下,通过精准的资源投放和灵活的创意,实现短期的口碑爆发。IP受众与素材丰富度也是重要考量,选定IP时要兼顾其受众画像与素材库的完整度,以保证后续设计的多样性和持续性。最后,合作节奏需紧扣新品上市、节庆档期或热点影视游戏IP上线等关键节点,才能在最佳窗口期内释放IP的最大价值。
总之,IP授权与联名已成为品牌破圈与价值提升的核心驱动力。通过定位清晰的IP授权与联名、精准的IP生命周期管理、丰富的营销场景应用及严谨的合作流程设计,品牌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。未来,随着消费者对文化内涵与个性表达的需求不断升级,IP授权与联名必将成为企业破圈增值的核心抓手。
暂无评论内容